苏启敏老师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教师,任教《教育哲学》、《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等课程。苏启敏老师的《教育哲学》课程糅合了教育学和哲学的思维和理念,带领学生以哲学的视角看待教育的本质,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上取得良好效果。
广泛研读和深入思考夯实课程基础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苏老师的教学是以他扎实的哲学与教学知识储备为基础的。例如,苏老师阅读的书籍目录有8页纸,读书笔记有25本。在长期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中,苏老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观点。获益于长期的阅读和思考夯实的知识基础,苏老师也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专著阅读和思考。下图是苏老师阅读的书籍和读书笔记本:
引导独立思考,共同探讨教育本质
《教育哲学》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哲学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苏老师的授课中,不论知识点的介绍、教育本质的思考还是教育发展的分析都体现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苏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开放讨论和交流,或者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让学生能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见解。下图为苏老师教学设计的议题:
师生共同探究,课堂堪比学术会议
在线课程里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苏老师介绍每一个教育哲学专题的具体问题,然后进行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在苏老师设计的讨论环节里,首先选出个别学生代表通过“投稿”的形式重点发言,而其他同学则通过弹幕发表各自的看法。这个过程用苏老师通俗的话说就是“烧脑”,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被调动起来。苏老师对每位同学的独特见解都给予真心的鼓励,并且帮助大家分析这些观点的闪光点和不足。整个课堂交流热烈而又秩序井然,就像一个小型研讨会。
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小教181班的同学:苏启敏老师的《教育哲学》课程将“教育”与深奥的“哲学”有机结合,课程并非深奥难懂。苏老师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多种方法帮助我们去理解、思考教育哲学相关的问题。课程中设置了许多新颖的讨论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使线上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很好。该课程参与的自由度较高,学生可以自由地对问题发表想法,课程不显枯燥乏味。
小教182班同学:《教育哲学》课程很有意义,苏老师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带领我们一起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同时运用例子来分析讲解,通俗易懂,每一次上完课我们都有新收获。老师注重对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非常耐心和用心。这门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学习,对问题的思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感觉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有了提升,对待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质疑与反思。课堂的氛围非常好,从老师、同学们的弹幕中都能收获许多。
小教183班的同学:课程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其中有两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总结教育问题或现象,让我对教育相关问题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二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很多教育问题并非绝对或固定。这有利于我们更理性、全面地看待教育问题。苏老师的讲解逻辑严谨,旁征博引,将教育哲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教师通过对课本的独到、深入的讲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学习群上分享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料,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从多角度分析经典的教育案例,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教育反思能力对教师自身的完善以及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性。苏老师的课堂是有趣的,也是极具思考性的。下图为学生班级合影:
教师的教学体会
一位无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老师,他的教学有可能时好时坏,但好也好得有限,坏起来却没有下限。
有时老师会害怕学生的提问超出了他的准备,担心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和把握。这样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一节以学生的思考为主线的课肯定不会按照预定的剧情进行,不确定性恰恰是人文社科课堂的魅力所在。
真实的对话不是表演,而是真正触发灵魂的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惟其如此,课堂上才有“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