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州大学
 机构设置  教学动态  教务通知  规章制度  教务公示  表格下载  教师发展  质量保障 
 
系统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教务动态 
 
教务动态
我校4支参赛队完满交出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答卷
2006-08-11 00:00   审核人:

2月6日晚,我校理学实验楼计机房509室灯火彻夜通明,正在这里参加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12名同学,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冲刺!记者在现场看到,12名同学各就其位,双眼紧盯电脑,双手快速敏捷地敲打着键盘,整个计机房很安静,只能听见敲打键盘欢快而振奋的声音!

“比赛只剩下最后一天了,培训中那么多的苦都熬过来了,也不在乎要熬这一个通宵,只希望付出的汗水能得到收获。”来自数学学院的蒋鼎年同学7日早上对记者说,他和其他参赛选手一样从昨晚一直奋战到今天。

全英文答卷考验综合能力

据现场一位教练介绍,“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简称MCM)打破传统竞赛考试形式,允许参赛者在规定时间(通常是三至四天)内,使用包括计算机、软件包、教科书、杂志和手册之类的各种外部资源,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对赛题给出解答。MCM将题目公开在网络上这种开放式的竞赛方式,竞赛环境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然而参赛选手来世界各地,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参加MCM还有一大挑战,那便是题目(包括解释)是全英文的,并且论文也无例外地要求全用英文撰写。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MCM考的不仅仅是数学能力,更是综合能力。虽然是“数学建模大赛”,但在参赛选手中,有3名是外语学院的学生。

“数学建模比赛是一种集体参赛项目,因此,不能光靠一个人的智慧,而要很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小组负责人之一的潘树华很认真地说。确实如此,在我校参赛现场,记者见到四个队的同学三三坐成一排,同小队的三个人时不时地进行讨论。就连中午吃饭从实验楼到饭堂的路途上,大家也是边走边讨论交换意见。3日中午1点左右,记者在潘树华宿舍见到他还在和队友交流解题思路。

争分夺秒完成答卷

2月6日,是比赛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前一天晚上在计机房忙到10点多才回宿舍的选手们,早上8点就已经起床吃早餐,8点40分左右,大家就已经齐齐坐在计机房的电脑旁了。中午11点半选手和负责老师一起到饭堂吃中午饭,来回不到半小时,12点刚过,大家又回到了比赛现场,中午没有休息。

“现在各个组的思路和解决方案都已经确定了,论文也已经大致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完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论文语言检查和修改、数据的最后核对、解决方法中的某些细节之处的斟酌等,总之,就是希望能够将我们的比赛成果??论文,尽量地完善,力求做到我们的最好!”蒋鼎年说到这里和身边的队友交流了一下眼神,他们脸上都荡起淡定而自信的笑容。

参赛队员表现令教练满意

据悉,这是我校自2004年参加该项赛事后,第二次组队角逐此项大赛。学校为此抽调了5名富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教练,从1月12日开始组织集训。参赛的12名同学大部分都是学校建模队的队员,4支队中有两队是去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的获得者,另外两队也获得过省二等奖。“因此,参赛选手的数模基础都比较好,而且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都十分认真和投入。应该说,他们的比赛表现和答卷的完成情况还是让我们教练比较满意的。”教练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其实,对于队员们来说,刻苦并不是从集训才开始的,在平时,他们就已经积极地关注有关的知识了。“我们平时都有到图书馆和网上找相关的书籍来看的。”潘树华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大一暑假就作为“陪练”参加了学校0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培训,之后的寒暑假也有很大部分时间是花在了数学建模的培训中。

到今天(7日)早上9点,我校4支参赛队经过4天的日夜奋斗,基本结束了答题工作。随着4份沉甸甸的论文在网上成功上交,以及随后打印文本的寄出,200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拉下了帷幕。辛苦了将近一个月的5位教练老师和12名参赛选手可以暂时松一松紧绷的神经了。“对于选手们来说,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是一份难得的经历和收获。过程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我们同时也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好的成绩,来回报学校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证明我校本科生的能力。”一位教练如是说。

相关新闻链接:潘树华畅谈参赛心得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刘春萍 编辑:朱玉尊)

关闭窗口
 

 
返回首页 | 机构设置 | 办事指南 | 教学动态 | 教务通知 | 规章制度 | 教务公示 | 表格下载 | 联系我们

广州大学教务处: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行政西楼后座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