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进大学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生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如何编写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如何进行一次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在生命科学学院陈学梅老师担任主讲的广州大学青蓝工程第二期培训课程——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课堂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2019年3月19日星期二下午两点,记者跟随广州大学青蓝工程初阶培训的课程助理小杨来到理科南楼320教室,正在进行的是此次培训的第二次课程: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主讲教师陈学梅老师首先就上次课程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回顾,简单描述了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六个层次即认知、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接着,陈老师将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分组,安排培训学员以小组的形式对个人所做的教学三维目标设计进行讨论。据课程助理小杨介绍,这是上次课后陈老师留给学员的课后作业,学员们都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任务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

如何将大桶里的水倒进小小的杯子里?陈学梅老师形象地将教师精确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对学生的教学过程比喻为储水和倒水的过程,由此引发学员的思考:教师应该如何实现知识的转化?如何将教学设计转变成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于是,此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即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由此展开。
陈老师从教学表达和教学组织两个方面进行讲解。教学表达由身体语言、教学语言和视听媒体三个部分组成,三者都注重表达,强调呈现,且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老师着重强调:教学语言要体现出专业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为了让学员直观感受教学表达的魅力,陈老师还带来了很多教具演示物向学员展示如何进行课堂演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陈老师展示教学演示物
随后,陈学梅老师对教学组织即课堂教学的推进展开详述,从教学活动策划、教学实践组织两个方面对本次课程的第二个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型(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汇报课、习题课等),处理好两对关系:“放”与“收”的关系(节奏上)、“张”与“弛”的关系(内容上),并且合理安排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基于体验式教学,陈老师在此次课程中特别安排了一次探究性活动,邀请全体学员手拉手形成联系,感受人体间信号传递的速度之快。小小的一个游戏,不仅迅速把课堂气氛调动了起来,而且使学员间初见时的那份陌生慢慢消退。

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将教学设计合理转化为课堂教学,将预设变为现实,将蓝图付诸实践,即便这个过程的实现可能需要千百次的试验与磨练,可能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的不断的探索,但无论如何,每个教师需要面对这个过程。相信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每位新手教师都能够懂得这种智慧,并且为上好一堂课不懈努力!